臨沂市智慧教育云平臺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被《山東教育報》頭版頭條報道 |
[字號:大 中 小] 2018-12-26 閱讀次數:6893 |
2018年12月10日,《山東教育報》頭版頭條以“共享來自‘云端’的教育智慧”為題,報道了臨沂市搭建智慧教育云平臺力促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經驗做法。現將文章轉載如下:
共享來自“云端”的教育智慧 ——臨沂市搭建智慧教育云平臺力促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對面那位穿藍上衣的同學,你能領大家把這幾組對子讀一下嗎?”“天——地,美——丑……”盡管相隔數十公里,但平邑縣第二實驗小學和該縣豐陽鎮香山美小學的一年級學生卻通過同步課堂傳輸系統同時讀起了對子。香山美小學地處偏遠落后的鄉村,師資力量薄弱。如今,這里的農村娃竟然可以與城里娃異地同上一堂課!這正是臨沂市近年來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生動寫照。
如何以教育現代化推動教育均衡,臨沂市教育部門不僅做了深入思考,更進行了大膽嘗試。“臨沂近年來把智慧教育云平臺建設作為推動教育轉型升級、促進教育由外延發展轉向內涵發展的重要抓手,以信息化助推教育現代化的實現。”臨沂市教育局局長尹傳斌介紹,目前智慧教育云平臺已基本覆蓋全市中小學校。
智慧教育云平臺實現全市中小學全覆蓋,主要得益于臨沂智慧教育云服務項目工程的實施。“當初實施這一工程的初衷,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村孩子享受不到優質教育資源問題、義務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均衡問題、教育教學質量不高及學生個性化需求不多等問題。”臨沂市電教館館長徐萬東如是說。“以前,我到縣城學校聽課學習,感覺那里的老師講得真好,自己都聽入迷了,但這些東西好是好,卻很難學得來。現在,我們不出校門就能看到這些名師怎么備課、怎么上課。更可喜的是,我們學校的學生也能和縣城學校學生跟著同一位優秀教師上課了。”豐陽鎮老教師付德安高興地說。豐陽鎮峨莊完小學生趙若涵也興奮地告訴記者:“老師現在上課可生動了!我們能聽歌、看動畫,還能看科學演示實驗,可有趣了!”
2016年,臨沂市在深入一線調研、借鑒外地經驗、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關于購買教育云服務的專題報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責成市經信委、財政局等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團隊,科學論證云平臺建設方案,達成了政府、企業、教育“三方合作”的共識。為避免縣區分散投入、重復建設,2017年1月,按照“統招分簽”形式,該市與拓普公司簽署了5年合作協議,確定由政府出資購買教育云服務。資金投入采取“以縣為主、市級獎補”的方式,市、縣兩級按照2:8的比例承擔,5年共計投入4.34億元。同時,為滿足投入需求,保障學校承接云平臺的服務能力,2017年4月,該市教育、財政部門聯合提高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費和電教費生均經費標準,由小學66元、初中84元分別提高至90元、110元。目前,臨沂市有教育部信息化試點學校1所、中央電教館“百所數字化校園”試點學校1所、省級區域綜合試點學校6所、市級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實驗學校200所,一大批學校被評為教育部及山東省教育信息化優秀試點學校。
“建設是基礎,應用才是關鍵。為實現教學研深度融合,臨沂市重點突出了課程開發的優質化、教師培訓的全員化和學生使用的個性化。”尹傳斌告訴記者。按照這一思路,該市教科研中心在拓普公司成立教育教學研發中心,從全市首批篩選500名優秀骨干教師,組成名師資源建設團隊,集中開發精品課件、精品教案、趣味微課等課程資源。同時,聘請高校專家對這些課程資源進行審核,確保課程的實用性和優質性。目前,全市已開發優質課1.48萬節、精品微課9207節,引進課程資源213萬余份,引進中小學電子教材175套。此外,基于綜合素質評價,該市還積極研發人工智能在線學習產品。該產品目前處于測試階段,明年便可在全市中小學推廣應用。在線學習產品推廣后,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就可以精準定位薄弱知識點,多維度分析學生的技能、學科核心素養等指標,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實現因材施教。
臨沂十一中的智慧課堂建設是全市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典型。6年間,該校歷經合作學習、翻轉課堂、“235導學一體”教學策略,最終形成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突破教與學的時空邊界,營造了“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學習環境。2018年,該校獲評國家級基礎教育信息化典型示范案例學校,代表山東省參加第三屆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展示交流活動,成為全國云教學聯盟理事單位、山東省“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基地學校。近幾年來,在“三通兩平臺”建設中,臨沂以“人人通”項目帶動學校、教師空間建設。目前,全市共建設學校空間1267個、班級空間2.8萬個、教師空間8.3萬個,用戶數達202.7萬人,極大地滿足了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化教學與學習需求。
“我們將繼續堅持問題導向,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中心,力爭到2020年所有學校建成智慧校園。”談及臨沂市的教育現代化愿景,尹傳斌充滿信心。
|
相關內容 |